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一千九十六章 诏安将彭孙(第二更)(2 / 2)


李清傲然道:“议和之事,是你们汉人求我国主,当由你们致书!”

彭孙道:“我知道了。还有一件事种谔,张守约等这一次亡于国事的将领们的尸首,还请贵国交还。”

李清轻蔑地一笑道:“当然。”

当下彭孙连夜起程返回,在西夏士卒押送下,他骑在马上回望了一眼鸣沙城。

处于西夏重重包围下的鸣沙城,犹如大海里一叶孤舟,一个波浪就可以拍倒。

城头上孤独的灯火,则为汉家将士对这遥远疆土最后的坚守。

彭孙想起自己领兵前往熙河路前,前往章府拜见章越时。

章越送给了他一句话:“凡日月所照,江河所至,皆为汉土!”

这句话后来彭孙知道出自汉宣帝定胡碑。

章越以此话鼓励彭孙为国家开疆扩土。

其实彭孙与章越并不熟悉,与彭经义也是很疏远的亲戚,不过是自己硬攀上的关系。但这一句话彭孙却一直记在心底。

“弟兄们,我彭孙一定要带你们回家!”

想到这里,彭孙挥鞭疾驰在夜间,返回葫芦川泾原路大营禀告沈括。

……

环州。

经略使俞充正坐在府衙里与沈括派出的信使说话。

“我家相公,恳请俞经略相公看在多年的情分,出兵救一救泾原路兵马吧!救一救鸣沙城吧!”

俞充叹道:“我也是有心无力,自鄜延路惨败之后,环庆路上下军心士气皆沮丧至极。”

“这些日子环边各州陆续收容前线溃兵,皆言败状之惨。”

“这张守约本是我环州知州,他抽至鄜延路军中效命却战死疆场,你出去听一听,城中士卒皆有哭声,你叫我如何出兵救援?”

沈括的使者连连恳求,说得是声泪俱下,但俞充便是充耳不闻,不肯发一兵一卒救援。声言在环庆路方向已出现了党项人的骑兵部队。

甚至官家下令俞充出兵接应泾原路兵马的诏书,俞充也是不顾了,他只是将兵驻扎在环州。

这里距西夏的静塞军监司的韦州,以及沈括所驻的葫芦川大营都不远,但俞充仍按兵不动。

眼见沈括使者为恳求救兵哭得都晕过去了,俞充命人抬下去歇息,自己则回到后室歇息。

侍女给俞充奉上热茶。

经过这一番折腾,俞充也显得非常疲惫。

一旁的幕僚问道:“大帅何不出兵救一救?虽说章经略杀了王中正,但王中正毕竟已是死了,大帅当在朝中另谋出路。”

俞充叹了口气,他想起当初仕途发轫,是与王中正一起平茂州之战。

当时俞充为成都路转运使,与王中正一起征讨茂州蕃部获得大胜,事后俞充将功劳都让给了王中正。

也因此事俞充得到了王中正的赏识。如今王中正被章直所杀,他自是有气。

不过这只是一个原因罢了。

而俞充大力主张对西夏用兵得到天子赏识,还说了几句章越的坏话。如今鄜延路战败,他也是六神无主,生怕遭到天子的责罚。

他俞充出任环庆路经略使也是出自王珪的举荐。在鄜延路战败后,他多次向王珪示好,但这时候王珪好似放弃了自己,对俞充来信都没有回复。

在此境下,俞充便抱着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的念头。

俞充对幕僚道:“天下之事分为三等,一等是有功有过,权衡为之,一等是有功无过,全力为之,还有一等便是有过无功,不可为之。”

“出兵救援鸣沙城,是泾原路的事,我何必去插手?就算救了,也无功劳。”

“再说了,鸣沙城乃是死地,章直要在此死守,乃自取灭亡。丢了区区鸣沙城事小,这环州,庆州乃国之门户,一旦有所闪失如何是好?”

“更何况鸣沙城是西夏国主李秉常亲自领兵,有十几万兵马,我环庆路即便出兵也未必能解围,一旦出塞半路为西夏伏击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
“当年李元昊多次围点打援,此乃西贼故智,不可不防!”

ps:历史上仁多崖丁为西夏主将攻陷永乐城,屠戮了数万宋军。

后来正是彭孙斩杀了西夏第一名将仁多崖丁,还是十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方式。

但似彭孙这等人物,别说外面了,连本书书友听过怕也没有几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