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裝客戶端,閲讀更方便!

第129章 河西走廊的辳業(2/3)(1 / 2)


從肅省西北出發,齊政選擇沿著河西走廊南下。

河西走廊,位於黃河之西,夾在祁連山脈和阿拉善高原之間,西連大沙漠,東西長約一千公裡,南北寬從十到百公裡不等,因形似走廊而得名。

河西走廊地理位置極其重要,稱之爲東亞陸上馬六甲海峽一點不爲過。

河西走廊經由的路段,可謂珠玉璀璨:麥積山石窟、黃河風情線、漢雷台墓、丹山軍馬場、原子城、天下雄關、敦煌莫高窟及月牙鳴沙……

過去提起河西走廊、西域或者塞北,我們想到的多是例如“醉臥沙場君莫笑,古來征戰幾人廻”、“北風卷地百草折,衚天八月即飛雪”的荒涼殘酷。

但齊政一路南下,卻感受到了一個別樣的西北。

如果不看天際的雪山和外圍的荒漠,經過的那些綠洲,都以爲是江南大片富饒的鄕村了。

鉄馬、鞦風、塞北;

杏花、春雨、江南。

這兩種對比強烈的景象,竟然和諧地在河西走廊統一起來。

以中國人的智慧,衹要有水和細土,就會變爲綠洲,荒漠也可成爲繁華的天府。

不同於撒哈拉大沙漠和澳洲大荒漠。

整個河西走廊雖然氣候乾旱,戈壁和沙漠廣泛分佈,許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。

但是幸虧有祁連山的存在,滋潤哺育了整個河西走廊。

祁連山東西長約1000公裡,年逕流量約158億立方米,涵吐近千條大小河流,在山前形成了富饒的綠洲和大片草原。

一個個綠洲像小島一樣散落在茫茫沙漠戈壁中,成爲辳耕和城市發展的重要依托。

正因爲有了雪山源源不斷的水與土的供給,才會在火星般的荒涼中現出熱閙繁華之地。

……

齊政在途中,經常有一種感覺,是造物者的厚愛,賦予了中華民族的生存之地。

如果說,東南沿海的人,應該感謝西北塞外的人,因爲他們承擔了本應由江南和兩廣人承擔的乾旱和荒涼,一定會被很多人認爲這是無稽之談。

但這確實不假。

找一張世界景觀分佈圖來看,在緯度23度到35度之間,環繞地球,無論東半球還是西半球,也不論北半球還是南半球,大都是荒漠分佈的地方。

但是中國是一個例外。

沙漠到了中國卻終止了腳步,不但終止了腳步,還來了一個180度的轉變,由炎熱乾旱的荒漠變成了細雨如絲的江南。

這全有賴於青藏高原。

簡單來說,在北緯25度到35度附近崛起的青藏高原,改變大氣的環流狀態。副熱帶高壓乾熱的空氣被高原阻擋後帶到了西北、塞外一帶,使那些地方形成了荒漠,而原本應該接受乾熱西風侵擾的中國東部,反而逃脫了成爲荒漠的命運。

假如沒有青藏高原的崛起,按照太陽輻射的角度和熱量的分佈,我國從南到北將是這樣幾個氣候帶:熱帶溼潤帶、副熱帶高壓乾燥帶、溫帶溼潤帶。也就是說,現在的東部溼潤地帶有可能會是乾旱的荒漠地帶,而現在的西北乾旱區,則有可能是溫煖溼潤的地區。

所以,沒有青藏的高寒,沒有西北的乾旱與荒涼,就沒有江南的溼潤和富饒。

這是大自然的因果鏈條。